市道新闻北京9月5日电 校园餐的安全与营养,直接关系到中小学生及幼儿的身心健康,亦是社会关注的民生焦点。2025 年秋季新学期伊始,北京市在校园餐领域推出多项创新举措,从 “免自带餐具” 全覆盖,到 240 余个智慧食堂投入使用,再到 “中央厨房 +” 供餐模式试点推广,全方位提升校园餐的卫生、安全与营养水平,切实解决家长 “舌尖上的牵挂”。

免自带餐具全覆盖,为学生书包 “减负”
此前,受中心城区办学空间限制,北京部分学校学生需自带餐具用餐,给低年级学生及家长带来诸多不便。“有时着急上学会忘带,影响用餐;清洗不彻底还容易弄脏书包。” 东城区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的困扰,曾是不少家庭的共同难题。
经过 2024 年校园餐改革攻坚,北京需自带餐具的学生数量已从年初的 32 万人降至 2 万余人。今年秋季开学后,这 2 万余名学生也彻底告别 “带餐具上学”—— 北京市实现中小学生免自带餐具全覆盖,此举被家长和学生评价为 “贴心减负”。
为保障餐具卫生安全,北京市同步推进配套措施:针对无食堂学校,大力试点 “中央厨房 +” 模式,将食材粗加工环节前置至合作企业;对校内空间改扩建,增设 “微厨” 及专业餐具洗消设备;市教委、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《学校食堂清洁和消毒规范》,明确严格的消毒标准。以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为例,学校统一配置餐具后,配套消毒柜同步进驻,并采用 “双重消毒” 方式,筑牢用餐安全防线。
244 所学校智慧食堂投用,营养健康 “看得见”
“现在会根据‘桃小健’的建议选餐,不再只盯着炸鸡了。” 北京市育英学校初中生吴昀轩的饮食变化,源于学校智慧食堂的智能点餐系统。该系统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营养分析,还会向家长推送孩子的 BMI 趋势及膳食建议,实现 “家校联动管营养”。
今年秋季,北京 259 所智慧食堂建设试点校中,已有 244 所正式投入使用(含海淀区 199 所全覆盖)。这些智慧食堂通过 “科技 + 营养” 融合,打造校园餐健康管理新模式:
- 育英学校:智慧点餐平台联动北京大学、301 医院营养学专家,对午餐进行营养把关;同时对接智慧体育系统,家长可结合孩子的能量摄入与运动情况,制定科学锻炼计划。
- 育才学校新校区:食堂刷卡系统内置营养成分分析仪,实时将餐食的热量、碳水化合物等数据同步至家长手机;校内 “京小健” 智慧机器人还能帮学生分析体质指数,指导合理搭配膳食。
- 北京小学红山分校:上线智慧物联食安监管系统,通过 “设备互联 + 数据互通” 形成闭环管理,食安监管数据大屏实时公示食堂状况,让师生、家长直观看到 “食材安全、加工规范”。
“中央厨房 +” 破解空间难题,20 分钟让热饭端上桌
“从 2 小时供餐到 20 分钟入口”,是北京优化校外供餐的核心目标。为此,北京市创新推出 “中央厨房 +” 供餐新模式,细分为三类实施路径:
- 中央厨房 + 微厨:企业中央厨房负责食材采购、预处理及冷链配送,学校利用挖潜空间设置 “微厨”,通过智能烹饪设备完成终端加工;
- 中央厨房 + 微食堂:盘活校内教工食堂等资源,改造为学生就餐空间;
- 中央厨房 + 校校供餐:依托供餐能力充足的学校食堂,为周边无食堂学校跨校送餐。
目前,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、西城区厂桥小学北校区、朝阳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西坝河高部校区等多所学校已受益。“统一采购、集中加工让菜品更丰富,食品安全也更有保障。” 体育馆路小学校长王晓霞表示。据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模式通过 “集中化预处理 + 校内终端加工”,既破解了城区学校空间制约,又能让学生快速吃上热饭,进一步提升用餐体验。
此外,北京还在开学前组织近 5 万名中小学幼儿园书记、校长(园长)及食堂从业人员,通过 “线上 + 线下 + 考核” 模式开展 “食安第一课” 培训,围绕法规、标准、实操强化食安意识。同时,依托《北京市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与膳食营养工作改革方案》,推进校园餐大宗食材集中定点采购平台建设,优先实现 “新鲜蛋、放心奶” 供应,从源头守护校园餐安全。(赵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