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解读 “无菌蛋”:声称不严谨 生食需谨慎

释放双眼,带上耳机,听听看~!

市道新闻8月12日电 近期,市面上标注 “安全无菌、食用更放心” 的 “无菌蛋” 引发消费者关注,但其 “无菌” 声称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也受到质疑。为帮助公众科学认知,相关权威解读指出,“无菌蛋” 概念存在误导性,消费者需理性看待,特殊人群尤其应避免生食鸡蛋。

科学解读 “无菌蛋”:声称不严谨 生食需谨慎

“无菌蛋” 声称不严谨 难以达到绝对无菌

所谓 “无菌蛋” 的 “无菌”,字面意义为蛋壳内外均无细菌。商家通常宣称此类鸡蛋经巴氏杀菌等特殊处理,可消除蛋内致病菌(主要为沙门氏菌)。但从科学角度而言,鸡蛋作为食用农产品,需经过贮运、销售等多个环节,在流通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细菌污染,绝对 “无菌” 状态几乎无法实现

目前,我国现行相关标准中并无 “无菌蛋” 这一官方概念,其声称缺乏明确的标准支撑,存在一定的误导性。

“无菌蛋”≠“可生食鸡蛋” 后者要求更严苛

与 “无菌蛋” 相比,“可生食鸡蛋” 是更为综合的概念,需在养殖、生产、储运等全环节实施严格的安全控制,不仅要确保无沙门氏菌等致病菌,还需满足生食场景下的特殊质量要求(如无腥味、蛋黄流动性好等)。

我国尚未制定可生食鸡蛋的国家标准,但从团体标准 T/CAI 008—2021《可生食鸡蛋》来看,其对养殖环境、初加工流程、理化指标、微生物及致病菌限量、农兽药残留等均有严格规定,同时明确可生食期为生产日期后 15 天内,超出期限则需熟制食用

建议:特殊人群避免生食 熟制更安全

从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角度,生鸡蛋可能降低消化吸收效率、引发过敏,甚至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。熟制鸡蛋(如炒蛋、煮蛋等)更符合我国消费者饮食习惯,能有效降低安全隐患。

婴幼儿、老年人、孕妇等免疫力或消化能力较弱的人群,应避免生食鸡蛋

此外,鸡蛋经营者需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,严格把控养殖、加工、销售全流程质量,避免使用 “无菌蛋” 等不严谨的宣传用语,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。(陈豆豆)

综合资讯

立秋后暑热未消 五种当季水果助您清爽度夏

2025-8-10 10:08:12

未分类

阳泉市市场监管局2023民生领域案件查办“铁拳”行动典型案例 (第一批)

2023-6-1 17:43:10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