盐,作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,一旦摄入过量,正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 “隐形杀手”。最新研究发现,高盐饮食可通过 “劫持” 大脑引发炎症,进而诱发高血压,为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方向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长期过量摄盐还会对大脑、血管、心脏等 7 大器官造成系统性损伤,科学控盐已成为守护健康的重要课题。

新研究突破:高盐饮食 “瞄准” 大脑,诱发高血压机制获解
长期以来,高血压被认为主要与肾脏、血管功能异常相关,但全球约 1/3 患者对针对这两大器官的标准药物反应不佳。近日,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团队在《神经元》期刊发表的研究,揭开了被忽视的关键致病环节 —— 大脑。
为模拟人类高盐饮食模式,研究人员给大鼠喂食含盐量 2% 的水(相当于人类每日大量食用快餐、培根、加工奶酪的摄盐量),并通过尖端脑成像技术追踪发现:高盐饮食会激活大脑特定区域的免疫细胞,引发局部炎症反应,促使血管加压素分泌激增,最终导致血压升高。“这表明大脑可能是高血压的重要起源地。” 研究人员强调,选择大鼠而非小鼠实验,正是因其盐分与水分调节机制更接近人类,研究结果对人类具有更高参考价值。
目前,团队计划进一步探索该机制是否适用于其他类型高血压,以期为药物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开发 “靶向大脑” 的全新疗法。
系统性损伤:高盐饮食 “腌坏” 7 大器官,危害远超想象
除了诱发高血压,长期过量摄盐还会对人体多个器官造成不可逆损伤,堪称 “全方位健康威胁”:
- 大脑:血流减少致损伤
2021 年《细胞报告》研究显示,高盐饮食会使大脑深层区域血流量下降,形成局部缺氧微环境;长期如此会过度激活加压素神经元,加剧缺氧状态,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。 - 血管:狭窄且内皮受损
钠虽为维持体液平衡的关键物质,但过量摄入会升高血压,同时导致血管狭窄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,削弱血管弹性,增加血栓风险。 - 心脏:负担加重功能衰退
食盐中的氯化钠过量时,大量钠离子进入血液会吸引水分,导致血容量增加、血压升高,直接加重心脏泵血负担,长期可能诱发心力衰竭。 - 肾脏:过滤负担致损伤
肾脏是代谢钠的主要器官,高盐饮食会迫使肾脏超负荷过滤钠离子,不仅升高高血压风险,还会逐步损伤肾功能,甚至诱发慢性肾病。 - 皮肤:缺水粗糙显老态
过量盐分破坏血液渗透压,导致体内水分流失,皮肤因缺水变得粗糙、干燥,皱纹与色斑增多,加速皮肤老化。 - 胃部:黏膜受损增癌风险
高盐的高渗透压会直接刺激胃黏膜,引发充血、水肿、溃疡等问题;同时抑制胃酸分泌,降低胃黏膜保护能力,还会增强致癌物的致癌作用,增加胃癌风险。 - 骨骼:钙流失诱发骨质疏松
钠代谢遵循 “多吃多排” 原则,98% 过量钠通过尿液排出,此过程会带走大量钙;研究显示,尿钙丢失量可达体内钙潴留量的一半,长期高盐饮食是骨质疏松的重要诱因。
科学控盐:5 个实用方法,远离 “隐形盐” 威胁
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(约一啤酒瓶盖),但我国居民平均摄盐量远超该标准。掌握以下控盐方法,可有效降低健康风险:
- 用限盐勺精准控量
靠味觉判断咸淡易失真(如加糖会降低咸味感知),建议使用限盐勺(1 克、2 克规格),确保每日摄盐量可控。 - 快出锅时再放盐
早放盐会使盐分渗入食材内部,需更多盐才能感知咸味;出锅前放盐,盐分附着于食材表面,既能满足口感,又可减少盐用量。 - 减少高盐调味品
酱油、豆瓣酱、味精、鸡精等均含大量 “隐形盐”(如 10 毫升酱油约含 1.6 克盐),烹饪时可改用葱、姜、蒜、花椒、香菇等天然食材提味。 - 冲洗高盐食品 + 选新鲜食材
咸菜、罐头鱼、腊肉等可先用水冲洗再食用,减少表面盐分;日常尽量选择新鲜蔬菜、肉类,减少加工食品摄入(如火腿、咸菜、挂面等均含隐形盐)。 - 学会看配料表 “查钠含量”
购买包装食品时,需关注营养成分表中的 “钠含量”(1 克钠≈2.5 克盐),警惕 “不咸但高钠” 的食品,如甜月饼、白切面包、瓜子等。
“盐虽为百味之首,过量则为健康之害。” 专家提醒,控盐需长期坚持,不仅能降低高血压风险,更能守护多器官健康,是成本最低的 “健康投资”。(赵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