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业农村部、公安部、市场监管总局联合警示:警惕 “订单农业” 诈骗陷阱

释放双眼,带上耳机,听听看~!

市道新闻6月30日讯 近日,农业农村部、公安部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风险警示,针对 “订单农业” 领域诈骗案件高发态势,深入剖析违法犯罪行为特征,并提出系统性防范举措,切实维护农民群体合法权益。

农业农村部、公安部、市场监管总局联合警示:警惕 “订单农业” 诈骗陷阱

通报指出,部分不法分子以 “订单农业” 为幌子,大肆实施合同诈骗、假劣农资销售等违法犯罪活动,严重侵害农民利益。经梳理,此类违法犯罪呈现五大典型特征:

一是小众品种精准行骗。聚焦食用菌、中药材、特色畜禽等技术门槛高、市场波动大且标准尚不健全的小众品类,利用农民对行业的信息盲区实施欺诈;

二是网络虚假宣传造势。借助网络直播,虚构 “低投入、高回报、政府扶持” 等不实信息,甚至伪造国家级项目批文,刻意营造官方背书假象,极具迷惑性;

三是多层利诱诱导入局。以远超市场行情 30% 以上的回购价格为诱饵,辅以免费考察、路费报销等手段吸引农民实地考察,通过 “少量履约” 和雇佣 “托儿” 制造履约假象,诱骗更多人上当;

四是空壳运营逃避追责。租用场地伪造企业规模,实则无核心技术与销售渠道,通过恶意注册关联企业、注销涉案主体等方式逃避法律责任;

五是捆绑销售假劣农资。无资质主体高价兜售 “三无” 菌包、有机肥等农业投入品,部分还故意传授错误技术,导致减产绝收后将责任归咎于农户。

为有效防范风险,三部门联合构建三维防范体系:

技术层面,建议农民向属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咨询项目技术标准,明确种植养殖所需场地、环境及技术要求;

市场层面,通过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、中国农药信息网等官方渠道核查企业资质,结合网络舆情分析农产品及投入品价格合理性;

法律层面,对宣称 “政府合作”“保底回收” 的项目,及时向乡镇政府或农业农村部门申请资质复核,谨防陷入 “阴阳合同” 陷阱。

监管部门强调,农业生产受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影响,收益有限,对于承诺 “一本万利” 的种植养殖项目,务必保持高度警惕。目前,三部门已建立案件线索互通机制,鼓励农民群众通过 12316、110 等渠道积极举报违法线索,共同筑牢乡村经济安全防线。(陈豆豆)

头条

市场监管总局强化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监管 2024 年已督促超 5000 家企业整改

2025-6-30 15:31:27

头条

无声的守护——舌尖上的安全

2025-6-30 17:23:00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