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道新闻9月28日电 校园食品安全因其涉及群体敏感、监管链条长等特点,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治理的难点。在此背景下,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于 9 月 26 日对外披露,在全省校园餐专项整治行动中,该局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,推出 “妈妈食堂” 特色举措,构建起政府监管、家校参与的社会共治新格局,为校园食品安全筑牢防线。
据了解,“妈妈食堂” 模式源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的先行探索,其核心在于激活家长群体的参与价值。今年 8 月,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正式印发《关于鼓励推广 “妈妈食堂” 做法的通知》,将这一基层创新上升为制度安排:明确鼓励学校食堂及校外供餐单位优先录用学生家长,并支持家长以 “协调员” 身份收集餐品反馈,推动服务优化,从机制上打通家校沟通的 “信任壁垒”。
截至目前,该模式已在黑龙江全省实现规模化推广,形成成熟运行体系。数据显示,全省已有 665 所学校、10 家供餐单位参与其中,累计聘用并培训 “妈妈员工” 2872 名,直接惠及学生 18.97 万名。在佳木斯市,4 家校外供餐单位的 “妈妈员工” 占比高达 58%;绥化市 169 所中小学及幼儿园中,家长员工已深度融入膳食管理全流程。
“妈妈食堂” 的创新价值,体现在专业监管与温情服务的深度融合。在餐品优化层面,家长凭借对儿童饮食需求的精准把握,结合季节特点提出 “冬季加热汤”“减少辛辣食材” 等针对性建议,与师生共同参与菜单制定。同时,“妈妈员工” 发挥家常菜烹饪特长打造的 “每周限定餐”,让校园午餐从标准化供给升级为学生期待的 “惊喜盲盒”,有效改善了传统校园餐单调的问题。
为确保 “安心” 可感可及,黑龙江省将技术赋能贯穿监管全过程。全省 “妈妈食堂” 的食材处理、烹饪操作等关键区域均安装无死角摄像头,通过网络平台实现 “阳光直播”,既方便市场监管、教育部门远程巡查,也让家长、学生可随时查看后厨动态。在此基础上,食材采购溯源、餐食留样等制度的严格落实,与 “双牵头” 舆情防控机制形成合力,构建起全流程可追溯的安全防线。
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的精准施策进一步强化了模式落地效果。哈尔滨市每学期开展 “妈妈员工” 专项培训;鸡西市在 120 所公立学校及幼儿园食堂建成快检室,检测结果实时上传 “食安之城” 小程序供家长扫码查询;七台河市则以 “理论 + 案例 + 实操” 模式提升员工专业技能。哈尔滨市平房区更将食堂直播与 “光盘行动小明星” 评选结合,把食育与感恩教育融入日常。
从大兴安岭的热汤驱寒到黑河的餐食守护,“妈妈食堂” 正以民生温度破解监管难题。这一模式通过推动家长从 “旁观者” 变为 “参与者”,既以亲情视角提升了餐品质量,又以社会监督强化了安全保障,成为黑龙江省以小切口办好民生实事的生动实践。(陈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