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道新闻10月29日电 从福建省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,该市创新推行的食品安全”1350″核查处置工作机制已取得显著成效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全市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9.6%,农产品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99.44%,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9.34%,加工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99.14%,未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,为全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”漳州样本”。
作为食品产业大市,漳州针对抽检不合格食品处置难题,构建起”首发即查、事不过三、五必’带电’、销号清零”的全流程监管体系。该机制通过明确时间节点与操作规范,实现了从风险发现到隐患消除的闭环管理,成为践行食品安全”四个最严”要求的生动实践。
首发即查:24小时响应的风险管控
“1350”机制中的”1″代表”首发即查”。监管部门收到不合格报告后,须在1个工作日内下达核查任务,同步建立专项台账并启动容缺受理程序。在龙文区某食品企业蛋糕菌落总数超标案件中,执法人员于24小时内责令企业停产,3天内完成全部不合格产品召回,较传统处置流程效率提升60%。
“我们通过压缩应急响应时间,实现’发现即管控、违规即处置’的监管目标。”漳州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,机制运行以来,不合格食品风险扩散率同比下降42%,初步构建起食品安全的”第一道防线”。
刚柔并济:”事不过三”与”五必带电”的双重约束
针对屡犯企业,机制设置”事不过三”刚性条款:同一企业同一品类一年内累计3次抽检不合格,将被责令停业整顿。监管部门同步组建专业指导组,从原料采购、生产工艺到质量控制实施全链条”诊疗”,2024年已帮助40家问题企业排查整改252条食品安全隐患。
更具震慑力的”五必’带电'”机制,则针对一年内累计5次不合格的企业启动”双向调查”。一方面严查是否存在以次充好、使用违禁原料等故意违法行为,2024年全市共查办食品安全案件2095起,罚没款1068.82万元;另一方面倒查监管人员履职情况,形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双重责任约束。公安机关同步破获食品类刑事案件40起,抓获犯罪嫌疑人159人,捣毁窝点48个,彰显了”最严厉处罚”的监管决心。
销号清零:45日内实现风险闭环管理
机制要求所有核查处置工作须在45日内完成”销号清零”。市、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组建专业复查组,对整改企业实施”复诊”验收。漳州市某食品公司牛肉干检出菌落总数超标后,执法人员通过溯源排查,精准锁定原材料五香粉污染和从业人员消毒不彻底两大症结,指导企业完成车间改造和流程优化,一周内实现合规生产。
这种”靶向式”帮扶模式,推动监管从”事后处罚”向”事前预防”转变。2024年,该市对80家重点企业实施可视化升级改造,安装视频监控、温湿度监测仪等智能设备,同时推动50121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入驻”一品一码”追溯平台,信息追溯覆盖率达100%,累计上传数据1.9亿条,构建起”互联网+监管”的数字化防线。
共治共享:构建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
漳州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,”1350″机制正在推动形成”企业整改﹢监管帮促﹢群众满意”的共治格局。通过开展”你点我检”、食品安全宣传月等活动,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担任社会监督员,全市食品安全群众知晓率提升至92.3%。
下一步,漳州将深化科技赋能,运用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技术升级监管系统,实现”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自动预警,同时持续推进”千企万坊”助企纾困行动,推动食品产业从”数量扩张”向”质量提升”转型,为新时代食品安全监管贡献更多创新实践。(赵彦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