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道新闻山西9月2日讯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考题面前,闻喜县以特色产业为锚点、以链条思维为抓手,打破传统农业 “小而散” 的桎梏,在中药材、山楂等优势领域深耕细作,构建起 “种植 + 加工 + 品牌 + 文旅” 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体系,实现从 “种庄稼” 到 “链上掘金” 的华丽转身,为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。

顶层谋局:绘就五大产业 “黄金版图”
闻喜的现代农业突围,始于一场 “跳出农业看农业” 的战略重构。该县摒弃传统种植的路径依赖,先后出台《“十四五”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》等政策文件,以规模化、集约化思路重塑农业空间布局:20 万亩中药材基地在薛店、畖底镇连片扎根,6 万亩山楂林在郭家庄、阳隅镇铺展成带,10 万亩蔬菜园为桐城、后宫乡筑牢 “菜篮子”,年出栏 1600 余万头(只)的畜禽养殖带在礼元、河底镇形成集群,加上稳定的粮食种植区,“粮、药、菜、果、畜” 五大主导产业共同勾勒出闻喜农业的 “黄金版图”。
“过去种玉米,一亩地忙活一年也就赚千把块;现在改种黄芩,一亩纯收入能到三四千!” 薛店镇药农李师傅的切身感受,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鲜活注脚。如今的闻喜,已从 “样样有、样样不精” 的分散状态,转变为 “一乡一业、一村一品” 的特色格局,五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 “稳定器”。

强链赋能:一颗山楂的 “价值跃迁”
在闻喜,一颗山楂的 “七十二变”,诠释着农业产业链延伸的无限可能 —— 从新鲜果实到山楂糖果、果脯、饮料,再到高附加值的山楂酵素、面膜,原本平价的农产品,通过深加工实现了 “身价倍增”。这背后,是 “党建引领 + 合作社带动 + 龙头企业支撑” 的模式在持续发力。
半山腰山楂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,自动化流水线正将鲜红的山楂转化为网红果糕。“全县 20 家山楂深加工企业,年消化原料 6000 万公斤,年产值达 5.6 亿元,全国每 3 颗加工山楂中,就有 1 颗来自闻喜!” 合作社负责人自豪地说。不仅是山楂,中药材产业同样走上 “深加工” 之路:470 余家专业合作社提供稳定原料,50 余家加工企业将中药材转化为 6 万吨饮片、18 种药茶,年销售额突破 15 亿元;牧原、象丰等龙头企业入驻后,畜牧业年产值近 10 亿元,11 家省级、28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,共同构成了产业链上的 “压舱石”,推动闻喜农业从 “卖原料” 向 “造产品” 跨越。
品牌塑魂:“闻喜味道” 香飘全国
“以前卖茼蒿,拉到市场里靠吆喝,现在有了‘闻喜茼蒿’的地理标志,超市里一斤能多卖两块钱!” 桐城街道菜农王婶的话,道出了品牌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。近年来,闻喜县以 “三品一标” 认证为抓手,持续擦亮农产品 “金字招牌”:7.55 万亩认证土地上,培育出 5 个绿色食品、4 个地理标志产品;“七里坡山楂” 入选 “有机旱作・晋品” 名录,7 个产品获得 “圳品” 认证,“闻喜香菇” 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行列。
在闻喜中药材产业服务中心的展示柜里,每一款药茶、饮片旁都贴着专属 “溯源码”,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、加工、检测的全流程。“从田间到餐桌,我们用溯源体系守护‘舌尖上的安全’,更让‘闻喜味道’经得起市场检验。” 工作人员介绍,如今的闻喜农产品,已从 “无名货” 变成了 “晋品标杆”,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。

农旅融合:山楂花里开出 “新经济”
每年四月,闻喜县的山楂园都会变身 “网红打卡地”—— 第九届山楂花节期间,游客们赏万亩花海、摘新鲜山楂、品山楂宴,周边农家乐、民宿生意火爆。这是闻喜县探索 “农旅融合” 的生动实践:依托特色产业,该县先后建成山楂主题文化广场、中药材展示中心,打造葡萄采摘园、山楂观光园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,让 “农事体验” 变成 “休闲经济”,让 “种庄稼” 变成 “玩风景”。
“去年山楂花节,我家农家乐每天接待游客上百人,光这一个月就赚了 5 万多!” 郭家庄镇村民老张笑着说。如今的闻喜,农业不再是 “春种秋收” 的单一循环,而是融合了观光、采摘、研学的多元场景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。
眼下,闻喜县破解水资源制约的水利工程正加速推进,延伸产业链的新项目陆续落地。这座晋南小城用实践证明:只要锚定特色、深耕链条,传统农业就能焕发新生,乡村振兴的画卷定能在实干中越画越精彩。(杨秀文 温徐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