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 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两脚泥” 到水泥路通村入户,从 “脱贫户” 到富裕户辈出,从非遗手艺失传到演出获奖、进校园传承…… 三年多时间,闻喜县裴社镇小王沟村实现了令人瞩目的 “蝶变”。这一切的背后,是 2021 年 12 月诞生的村支村 “两委” 班子 —— 以 36 岁的魏霞为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、7 人组成的团队,用 “说话管用、干事顶用” 的担当,让这个村庄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 “新星”。

民生为本:从 “急难愁盼” 处破解民生痛点
“以前晚上出门摸黑,现在路灯亮到家门口,心里也亮堂!” 小王沟村村民的感慨,源于村主道街巷的 236 盏太阳能路灯。2021 年,魏霞刚上任就发现村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,随即带领班子奔走申请,争取到 22 万元 “一事一议” 项目资金,6 米高杆的中国结路灯不仅照亮了巷道,更暖了民心。
在小王沟村,这样的民生实事俯拾皆是:
- 新村自然村吃水管网老化,村民常因断水发愁。班子争取 16 万元资金,新装 1850 米管网,让自来水直接通到厨房;
- 村民在村道晾晒粮食、中药材,既不卫生又不安全。36 万元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到位后,4884 平方米的晾晒场随之建成,防护栏、警示牌一应俱全,彻底解决 “晾晒难”;
- 圪马石自然村地处中条山脚下,道路蜿蜒泥泞。44 万元资金投入后,1.5 公里村道全部硬化,通行条件彻底改善;
- 3800 多亩高标准农田项目落地,8 条田间路硬化共 8188 平方米,铺设灌溉管道 2 万多米,引黄工程引水管道已就位,这片土地即将成为 “旱涝保收的粮囤子”。
“三年干成这么多实事,全靠班子给力!” 村民李小保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。

产业为基:以 “精准帮扶” 激活发展动能
民生根基筑牢后,小王沟村把产业振兴作为核心引擎。立足当地适合规模化养殖和中药材种植的优势,村两委定下 “党员带头、精准帮扶” 的发展思路,让产业从 “想法” 变成 “实效”。
资金是产业起步的 “拦路虎”。村两委一方面争取到 “整村授信示范村” 资质,联合闻喜农商银行裴社支行提供担保贷款超 1000 万元;另一方面申请庭院经济项目资金,为 137 户村民发放 27.4 万元扶持资金,让村庄成了 “产业众创园”。
村民刘卫的养牛场是典型案例。他带头创业初期,恰逢牛肉市场供大于求,陷入困境。村两委及时介入:争取项目资金、协调银行贷款,还建议他 “逆周期扩张”—— 趁低价购入肉牛。如今,其养殖场存栏量达 200 多头,2024 年春节后随市场回暖实现盈利。
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:脱贫户刘俊科想种中药材、李邦国想扩大养羊规模,都在村两委的贷款帮扶下 “圆梦”,成了村里的富裕户。
此外,村两委引导村民发展 “粮药间作”,规模化种植远志、柴胡、黄芩等中药材及花椒、连翘,推广机械化种植采收。仅 2023 年,远志种籽一项就为全村增收 400 万元。
文化为魂:在 “传承创新” 中凝聚精神力量
“文化是村子的根与魂。” 魏霞深知这一点。三年来,小王沟村既守护文化遗产,又丰富群众生活,让乡村振兴有了 “精气神”。

2025 年元宵节,失传 20 多年的 “跑竹马” 非遗项目重现 ——300 余人、80 匹竹马组成的表演队,在全县社火汇演中斩获一等奖。如今,“跑竹马” 还走进校园,让孩子们触摸非遗的历史温度。
文化生活不止于此:村里支持器乐爱好者成立两支业余艺术团,将民生改善、产业发展中的典型故事编成节目,既丰富生活又引领村风;“三八” 妇女节举办剪纸比赛、文艺演出,重阳节开展 “敬老主题活动”,还定期评选 “好媳妇、好婆婆”,让孝老爱亲蔚然成风;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升级改造,各类设施齐全,成了老人们的 “幸福驿站”。
更接地气的是,魏霞亲自开设抖音号,拍摄短视频推销村里的土鸡蛋、远志籽等特产,吸引粉丝 5000 多人,2023 年线上销售额达 60 余万元,让 “土货” 走出了大山。
“变化是大家干出来的,靠的是政策支持和集体努力。” 魏霞的话朴实有力。如今的小王沟村,踏着民生改善的基石,循着产业兴旺的路径,汲取着文化传承的滋养,正从祖辈耕耘的土地上,向着充满希望的振兴未来稳步前行。(王新欣 杨一敏 温徐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