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彬彬
端午的风掠过太行山麓,总会勾起我心底最温热的回忆。在山西的小村庄里,端午从来不是简单的节日,而是带着艾草清香、裹着晋糕甜味的时光印记。

晨光初露时,父亲就踩着露水采回艾草,艾草的清香在指间萦绕。母亲将艾草斜斜插在门框两侧,细碎的叶片在风中轻摇,仿佛能驱走所有晦气。接着,五彩红绳登场,那是用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五种丝线捻成的,系在手腕上,母亲说这是“长命缕”,能护佑孩子平安康健。

院门外贴着威风凛凛的老虎贴纸画,这可是儿时的“重头戏”。记得那年,我攥着彩笔,在邻居家的院门上歪歪扭扭地画老虎,虎头画得圆滚滚,虎须抖成一团乱麻,逗得街坊们直乐。虽然画得不成样子,大家却笑着说这是“童画辟邪”,比买来的贴画更有灵气。

那时家境贫寒,粽子是稀罕物,能吃上一口软糯的晋糕就是奢侈。蒸笼掀开的瞬间,黄米的香气混着红枣的甜,氤氲了整个院子。母亲将晋糕切成小块,分给邻里,大家围坐在一起,你一言我一语,日子虽清苦,却满是温情。

如今,生活富足了,端午的餐桌上多了各式各样的粽子。糯米裹着蜜枣、红豆,或是包着咸香的五花肉,粽叶的清香渗入米中,咬上一口,软糯香甜。但无论粽子多么美味,我总忘不了小时候的晋糕,忘不了那些简单却温暖的端午时光。

从插艾草、系红绳,到画老虎、吃晋糕,再到如今包粽子,山西的端午习俗在岁月流转中传承、变化。变的是生活条件,不变的是对传统的坚守,是藏在节日里的浓浓乡情与深深眷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