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道新闻11月13日电(陈豆)经营主体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,其活力彰显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(以下简称《建议》)明确提出”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”的战略部署,为新时期营商环境建设指明方向。从厦门”个转企”一日办结的政务革新,到黑龙江”政策找人”的智能服务,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,为”十五五”时期经济行稳致远筑牢根基。

改革攻坚:破解经营主体全周期堵点
在厦门海沧区行政服务中心,个体经营者翟先生近日拿到全省首张通过”一件事”服务办理的”个转企”营业执照。这个经营再生资源回收的个体户,通过线上平台完成从个体工商户到有限公司的转型,不仅保留了原有字号和信用代码,连成立日期都实现”冻龄”传承。”以前担心转型后品牌价值流失,现在全程网办零跑腿,企业发展空间一下子打开了。”翟先生的获得感,正是政务服务改革深化的生动注脚。
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打通公安、税务、公积金等12个部门审批系统,将国家规定的6个联办事项拓展至用电、卫健等特色领域,尤其为台胞个体工商户开辟转型绿色通道。这种”一窗受理、一网联办”模式,使”高效办成一件事”从政策文件转化为企业体验。数据显示,”十四五”期间我国企业净增1999.9万户,个体工商户净增3394.6万户,市场准入环境持续优化的成效显著。
《建议》强调要”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”。当前,隐性壁垒、区域分割等问题仍待破解。中国政法大学营商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怀德指出:”面向’十五五’,需聚焦经营主体从注册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,以’证照分离”一业一证’等改革为抓手,实现准入准营全链条便利化。”
政策赋能:智能匹配实现红利精准直达
“无需提交任何材料,445.94万元补贴直接到账!”黑龙江津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当地惠企政策服务平台的”免申即享”功能赞叹不已。这个覆盖331万户经营主体的智能平台,通过”企业画像+政策标签”双向匹配机制,已累计惠及企业2.7万余家,兑现资金超35.7亿元。
在政策落实”最后一公里”上,各地创新实践亮点纷呈:江苏”苏质贷”两年发放1.27亿元贴息,让小微企业”质量信誉变现”;杭州构建未来产业培育体系,通过专项基金赋能新兴企业;上海针对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推出分阶段支持政策。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表示:”‘十五五’时期需强化政策协同性,建立’创新强企’专项支持机制,重点加大研发补贴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。”

数字化转型加速政策迭代。黑龙江平台实现政策拆解、智能推送、线上审批、数字监督全流程闭环,企业可通过”扫码评政策”实时反馈体验。这种”企业点单、部门配菜、平台派单”的服务模式,使政策从”大水漫灌”升级为”精准滴灌”,政策知晓度和兑现率分别提升至92%和87%。
法治护航: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生态
四川简阳某物流公司因行政处罚被列入失信名单,通过当地”信用修复诊所”的专业化服务,仅用5个工作日便完成信用修复,重新获得合作资质。这种”纠错重生”机制,是我国信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的缩影。2024年全国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1.42万件,罚没款8.05亿元,市场秩序持续向好。
法治保障力度持续加大。2025年5月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正式实施,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民营经济组织平等地位;10月新修订的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生效,直指”虚假评价””大数据杀熟”等数字经济新问题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强调:”将以更大力度破除地方保护,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大舞台。”
《建议》勾勒的”法治经济、信用经济”蓝图正在落地。随着”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常态化和智慧监管普及,”有效监管”与”无事不扰”的平衡日趋精准,为经营主体营造了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。
站在”十五五”开局的新起点,营商环境建设正从”要素驱动”向”制度驱动”跃升。专家指出,通过深化”放管服”改革、强化政策精准性、完善法治保障,将持续释放制度红利,让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充分涌流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。
